我国幅员辽阔、四时不同,以季风气候为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加之各类市场风险的存在,农业保险对维护农民利益、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
2019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保险”一词又被反复提及。农业保险发展成效如何?今后发力方向在何方?……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就此展开了热议。
撑起“保护伞”
随着乡村振兴事业的推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率还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为965.18亿元,同比增长18.4%,为1.8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共计4.78万亿元。
“农业保险不仅保障了农民收益,还有利于稳定我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产能。”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国家提高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把三大谷物的种植收入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扩大到全国主产省的820多个主产县,是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举措,“这是把‘稳’字落在实处,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避免生猪价格大起大落,有利于蔬菜稳产保供。”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270多类,各级财政补贴可达保费的80%以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辣椒行业协会会长谭建兰表示:“随着保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将小农户也纳入完全成本保险的保障范畴,改变了之前农业大灾保险只面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状况,让每一个普通农民也能得到实惠。”
按下“加速键”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农业保险正积极探索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过渡,农业风险转移模式正越发多样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
以山西为例,针对种粮农民反映的“小赚大赔”问题,山西试点推广“农业目标收入保险”,将商业流通粮食纳入险种,改变当前完全成本保险不足以全保障农民收入的状况,让种粮农民“放开手脚搞粮食生产”。
“‘保险+期货’‘保险+贷款’、农业‘再保险’等模式越来越成熟,保险的品种在不断扩展。”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表示,除了实践层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今年出台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不仅提出加强农业保险监管的具体举措,更是突出保险科技、增加线上化、科技赋能等有关条款,旨在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是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的重要体现。
破解“堵痛难”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经营不规范、服务不到位、效率不够快等问题,代表委员表示,要进一步破解发展农业保险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为乡村振兴事业保驾护航。
“‘扩面、增品、提标’是方向,不仅要稳步扩大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还要推进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周延礼认为,农业保险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工具。
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程永波建议,“加大省级以上财政保费补贴力度,降低农户自交保费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云波说:“养殖业风险较大,为给农牧民提供多重保障,可争取形成灵活多样的‘政策性保险保基本,商业性保险做补充’的模式。”
“可以适度扩大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范围,将地方规模大、特色强的农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提高保险普惠程度。”谭建兰还建议,由农业农村部牵头,搭建农业保险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业基础数据、灾害风险数据统计,整合农业、财政、气象、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信息资源,科学服务农民,解决农业保险“查勘定损难”等顽疾。
海门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海门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