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光赵兴泉
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仍然面临产业结构不优、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国际综合竞争力弱的挑战,农业生产体系面临着农业基础设施不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农业经营体系面临着经营服务主体低小散、能力弱等短板。要实现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标,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加快补齐现代农业体系发展短板,突出重点,着力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建设机制。
以农业经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完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新机制
创新驱动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提高供给效率和竞争力的两大推动力。
1.积极创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机制。进一步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方法,放活土地经营权。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流转管理服务功能,创新整村流转、土地股份合作农场等多种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形式;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联耕联种、打掉田埂等方式,提高土地规模化收益;发展生产服务托管、代耕代种等形式的服务规模化经营。加快建立土地规模流转风险基金建设,防范土地流转违约风险。建立承包地长期流出农户社会保障市民化的机制,推进有意愿有条件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保障农户安心流出土地。
2.加快形成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快产业化合作服务组织和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合和联合,积极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增强合作社的生产服务功能、农产品加工营销功能、资金互助功能,提升农业合作化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的水平;培育一批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链中种子种苗供应、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的作用;加快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机耕机收等生产性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培育。引导农户、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以资金、土地等要素入股来组建产权明晰的利益共同体,推进二次利益分配方式保护参与农户的利益,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在产业链上利益与风险共担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建立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的重点领域、环节、支持方式、绩效监督评价机制,加快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3.创新先进技术落地机制。突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新技术协同攻关研发、“最后一公里”的技术应用,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与农科教一体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新机制。建设能融合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高科技企业等科技力量的农业知识与技术协同创新的平台(联盟),突出源头创新,加快主导特色精品产业的种业发展,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构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综合配套技术应用的支撑体系,着力形成“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
以城乡融合和三产融合为重点,完善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新机制
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内外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是农业融合新要素、打造新业态、提升价值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路径。
1.推动城乡要素相互流动的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放开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作用,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农村的集聚融合,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在农村的渗透。引导城市资金投资到乡村,引导城市人到农村消费,引导新农人到农村创业。
2.创新协调三产融合的机制。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机制,以价值链提升为目标,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要载体,以产业链主体间利益联接机制为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品牌营销和农产品生产资料供应服务,补齐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短板环节;建设横向拓展农业多功能机制,以现代农业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规模化农场、乡村村落等空间为载体,以农业主导特色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产业”的休闲观光农业、“农业+文化产业”的文化创意农业、“农业+健康产业”的绿色养生农业、“农业+互联网”的智慧电商农业、“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循环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业增值效益。
以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为重点,完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新机制
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要着力构建绿色安全与品质、效益、品牌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和新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机制。
1.着力生态修复建设机制。推进耕地、水、生物和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生态高效集约利用,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完善以生态公益林和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的生态补偿制度,探索生态服务价值市场化方式实现路径。
2.完善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机制。创新推广粮经结合、种养循环、粮饲牧结合和林牧结合等多种高效生态循环模式,推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机制。
3.完善安全农产品“产出来”、“管出来”机制。加快全面构建“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安全生产体系、监管体系和农产品安全惩戒体系建设。
以多元投入和两个市场为重点,完善现代农业开放发展新机制
全球化下的现代农业是开放的生产经营体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顺应需求、市场、要素、环境的变化,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要素、市场,进行调整整合供给的过程。
1.构建开放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和投入机制。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域和范围;积极探索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农业PPP项目;创新政府农业产业投融资平台,推进区域农业担保基金、产业基金的设立,探索混合所有制形式建设农业园区和区域农业设施建设,形成政府财政投入、集体经济投入与社会投入的有机融合。
2.农业深度开放的发展机制。要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以市场价格来引导推动农产品调结构、降成本、去库存;要在国际化竞争中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按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和农产品供给结构,持续推动有中国文化特色内涵的农业产业如桑茶产业产品的出口,带动传播中国农耕文化。要协同共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利用资金、技术的相对优势在全球进行战略性跨国投资、贸易、战略购并,整合农业供应链、产业链,提升我国农业国际分工的地位;进一步实施农业“引进来”战略,进一步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加快研究推动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亚太自贸区的农业区域合作。
以护农、强农、惠农为重点,完善现代农业共享发展新机制
持续普遍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增强获得感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1.加强农业法治护农机制。强农护农惠农的农业政策法律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最有力保障。要构建精准高效的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机制,明确重点支持对象、重点支持内容、重点领域,在投入、补贴、金融、保险、用地、用电等方面创新支持手段和方式,提高支持效果。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建设,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发挥评价“导航仪”、考核“指挥棒”作用。
2.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强农机制。要突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装备建设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加大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建设高产稳产的标准农田。深入实施测土配方等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提高耕地地力。要突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向设施化、智能化、精准化转型,着力构建信息化、智能化与农业机械化、工厂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装备体系。
3.加快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惠农机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确立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宅基地、承包地、农房等财产性权益。通过股权、土地经营权、资源资产等农民各类权益资产发展多种形式经营合作,多路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积极创新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险种,用市场机制有效化解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稳定农业收入。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产业业态,提升农业价值链来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民家庭非农收入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