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海门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高扬农业品牌化战略的时代风帆
发布时间:2017-04-17     浏览次数:     来源:农民日报

  纵览神州大地,洛川苹果、五常大米、西湖龙井、赣南脐橙……从西部边陲到东南沿海,从黄土高原到秀美江南,数不胜数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如一颗颗明珠,发散着中华农业文明的永恒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品牌在现代农业转型中的战略意义,将品牌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为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创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农业品牌创建推进工作会即将召开。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品牌创建精神的重要举措,既是对全国各地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一次系统总结,也是为促进农业品牌化迈上新台阶的一次深入动员,必将进一步明确我国农业品牌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现实路径。

  品牌凝聚共识,品牌引领希望。从草创期的筚路蓝缕,到当下的干劲正足,再到未来的前景无限,一幅波澜壮阔的品牌创塑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大船之航,品牌为帆。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之中,面对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农业急需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现代农业品牌化战略正其时也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实现“十二连增”,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矛盾——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面对新形势,中国农业这条大船迎来了转舵换航的使命。中国农业正在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发展阶段,向更加倚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发展阶段扬帆跃进!然而大船摆尾,搅动波澜万丈,何处吃水最深,又是何处需着重发力?

  提纲挈领,举一纲而万目张。如果说中国农业是一项杂糅多条产业链、多种要素耦合的系统工程,那么品牌则是贯穿始终、从消费端倒逼生产端的一条主线。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中,品牌充当了统帅的作用。

  如果我们将中国农业放置到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坐标系中仔细考量,实施现代农业品牌化战略的意义不言自明。

  ——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步伐,相对而言,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中的短板和制约因素。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水平的衡量标准、核心标志,是引领中国农业跨越性发展的重要动能。可以说,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是我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助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内在呼唤。

  ——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多的减下去,少的提上来,这是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却切中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当前,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性消费成为主流。公众消费需求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阶段转换,对农产品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品牌是信誉的凝结,品牌农产品成为消费者高端、个性化消费的首选。品牌农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供给质量,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纵观全球农业,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不少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却缺少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名优品牌。农业品牌化建设滞后成为影响中国农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短板,在这种情势下,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就是要续写中国农业的历史辉煌,让中国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国门,这是我国农业弯道超越的不二选择和现实路径。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方位下,引领我国农业穿过数量型、粗放型的发展瓶颈,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新航道高速迈进,我国农业大船亟待扬起品牌农业的风帆。

  合力共建,成效初见。农业品牌化创建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主管部门的精心作为下,农业品牌化创建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夯实,一些宝贵的经验亟待总结

  “中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短时间内最大规模的品牌创建活动。”美国学者大卫·奥格威曾作出这样的判断。

  近年来,在神州大地上,农业品牌化建设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全国各地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农业品牌化案例,许多宝贵的经验,需要及时总结推广。

  在陕西,洛川苹果品牌创建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2016年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达到65.9亿元,位居中国农产品苹果品牌价值榜第一位。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产业格局在洛川已经成形。

  在吉林,除了人参、鹿茸、貂皮传统三件宝外,玉米的“黄金名片”、大米的“白金名片”,杂粮杂豆的“彩金名片”等新品牌名片矩阵正在建立,吉林大米品牌崛起正当时,杂粮杂豆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顺势突围”。

  在福建,“欣南岭”菌菇品牌的树立,为农业扶贫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地处偏远的古田县平湖镇南岭村菌菇搭上农业品牌化发展的快车,产品实现充分溢价,村民张兰光满怀欣喜:“有了品牌,200克茶树菇进超市,能卖到33元,而原来只有批发,500克才卖33元。”

  农业品牌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党和政府对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调研乳品企业时强调,品牌的影响力需要积累,创品牌的过程中,既要有高的标准,更要每一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一丝不苟抓好各个环节,最后让市场说话,让群众说话。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要求,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推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的发展变化。这为新时期推动农业品牌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创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产品等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重要方面加以强调。

  加强农业品牌化建设,农业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些年来,农业部门在促进农业品牌化战略落地过程中,进行了许多宝贵的探索:

  ——积极培育,夯实农业品牌基础。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努力补齐农业品牌化发展的“短板”。加强品牌主体培育,利用好税收、公共财政投入、补贴和金融信贷等支农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宣传、渠道开拓和产品促销,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商标、推广品牌,使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成长为品牌建设的主力军。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产”“管”并重,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强化“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保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呈现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力促农产品流通和营销。各级农业部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农产品推介会等,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近两年来,农业部连续推选出了200个合作社的200个农产品品牌,举办了大米、苹果、水产品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特别是2016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独具匠心打造了“省部长推介品牌农产品专场”,20位省部长走上舞台推介地方特色农产品,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营销盛典。

  ——着力保护,净化农产品品牌市场环境。农业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市场执法力度。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等,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努力消除源头隐患。加强例行监测和专项整治,2016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5%。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水源、土壤的保护支持力度,使生态美等逐步成为品牌“卖点”。

  在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部以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为切入点带动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农业部连续印发了《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等多个文件,加强政策指导和示范试点,并在第十四届农交会上举办信息化高峰论坛农业电子商务分会场,主动引导品牌化与电商化融合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强化品牌意识、营销意识,使品牌建设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一系列举措稳步推进,我国农业品牌化基础性工作已被夯实,发展态势良好。

  我国农业品牌增长速度持续加快。截至2016年底,全国“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接近10.8万个,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40余万件。我国农业品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据WTO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出口额为314亿美元,2016年达到了729.9亿美元,10年增长132.45%。

  万丈高楼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齐。农业品牌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主体,从市场主体到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我国农业品牌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着眼未来,全面布局。我国品牌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铺就前进路径、筑牢发展根基、探索现实策略、拓宽国际格局,是中国农业品牌创建赢得更加辉煌未来的关键

  聚沙成塔,积流成河。我国品牌农业创建从起步到发展壮大,一路走来取得了许多成效,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还是产品多、品牌少,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更少。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品牌建设需要闯过巍峨险峻的关隘,方能迎来光芒四射的宽阔之地。全国农业品牌创建推进工作会的召开,正是要围绕农业品牌建设,展开深入研讨,着眼未来布局。

  ——从全局入手,加强顶层设计,铺就农业品牌化的前进路径。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凡执事,必须高瞻远瞩,从全局入手,事物错综复杂的脉络,方能遍览无遗。我国东西部地区品牌建设发展不平衡,农业品牌化协同推进机制尚不健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农业品牌制度、服务体系、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整体规划,紧抓落实,显得尤为迫切。

  ——整合资源要素,提高产业化水平,筑牢农业品牌化的长远根基。

  市场是检验农产品品牌化程度的试金石。中国要实现农业品牌化发展,必须解决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农业品牌化战略实施,应加快整合区域内各项经济要素,打造全产业链条,提升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

  ——主抓区域公用品牌,完善地标管理制度,探索农业品牌化的现实策略。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探索出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品牌建设路径。这其中,地理标志农产品对农业资源的产地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是我国农业特色资源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完善地标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实现动态监管,建立准入准出机制,从严掌握对地标产品的审批和使用,让消费者形成“地标产品是高品质特色产品的代名词”的认知。

  ——强化科技支撑,厚植文化基因,拓展农业品牌化的国际格局。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品牌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发展和世界经济息息相关。只有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中,获得长足发展。国际农业品牌的竞争,实际上是“尖端”与“特色”的竞争,“尖端”主要靠科技创新加以支撑,“特色”则主要由民族文化承载。如果说,科技创新赋予了农业品牌不断攀爬新阶梯、不断跨越新瓶颈的深层动力,那么,民族历史文化则为农业品牌沉积了一座无可比拟的精神富矿。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个性,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独特的山川地理形胜,更是拥有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标识。而品牌农产品是地理物产与历史文化的双重结合,早已超离了一个产品的概念,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现代农业品牌化战略时代风帆的引领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必将迎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