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海门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海门市委书记陈勇:乡村振兴要让农民增收驶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18-06-28     浏览次数:     来源:江苏大走访

  2017年,海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万元,同比增长9.3%。尽管总体水平处于苏中苏北前列,但同苏南发达地区相比较,海门农民收入的结构并不优,依然是工资性收入占主体,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还比较低,农村的中等收入群体还不够庞大。“生活富裕”是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今年以来,海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农民发展为中心,加快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努力让农民增收驶入快车道。

坚持产业富民 让农民就业有出路

  始终坚持产业富民,不断加快项目招引和建设,扩大就业容量,做大富民“蛋糕”,推动农村劳动力向更高层次转移。建筑和家纺是海门的两大特色富民产业,2017年,两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700亿元、1000亿元,带动就业37万人,从业人员人均收入分别超过7万元和4万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分别达到22%和15%。

  今年以来,海门以现代建筑产业园、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张謇建筑学院“一园两院”建设为抓手,提高竞争力,放大带动力,全力促进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将突破1800亿元,在海纳税超过2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贡献率超过25%。同时,海门不断深化叠石桥家纺市场贸易采购方式试点,全面助推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广大中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实现增收。

  目前,海门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家庭农场7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37家,“全托管”经营主体超过300个,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到31.25万亩,农民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增加收入1.5亿元。在已经完成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农户亩均增收提高了1500元。

  到“十三五”末,海门的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将达到66.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成为全市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突出政策激励 让农民创业有门路

  近年来,海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的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建设省级创业型城市的意见》、《关于促进海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获证奖补办法》等20多项配套政策,全力扶持农村创业就业

   今年,海门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优化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和返乡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农技人员、农民经济人在农村创业,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全托管”、休闲旅游、农村电商、农业物流等新兴业态。

  同时,海门将依托已经形成的家纺、电碳、红木、足球、螺丝等20多个民营经济专业村,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和富民带动效应,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2018年,海门民营经济专业村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将超过5万人。

目前,海门全市土地股份合作社已发展到243家,累计土地流转面积36.67万亩,占全市承包地总面积的54%;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全覆盖,2017年交易项目555个,交易额1.41亿元,溢价率达5.7%。2017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达到870元,同比增长12.8%。

 

深化脱贫攻坚 让精准扶贫有来路

  将精准扶贫作为拉长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短板”的关键抓手,强调底线思维,完善政策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十三五”以来,海门按照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的标准,持续开展“万人帮万户、共走小康路”活动,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大力实施基础设施、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教育支持、基本医疗、政策保障等十大专业扶贫工程,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两年来,海门用于扶贫帮困的各类资金达到3.61亿元,有5994户、9823名低收入人口脱贫,累计脱贫率达到71.9%。

  今年,海门将持续深化阳光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帮扶、全过程监管,确保省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累计脱贫率超过85%。

  同时,不断加大政策富民和财政转移力度,在居民低保和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同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保险、企退人员养老金、五保供养等保障标准,让广大农村低收入群体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